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龙国贻副研究员应邀讲学

2020年6月22日14:00,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理事,贵州民族大学文学院客座教授龙国贻教授应邀为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线上讲座。本场讲座由我院李星辉教授主持,主题为“浅谈民族语言研究的新方法”。

讲座伊始,龙国贻教授给我们指出了传统语音调查方法的缺点,同时指出田野调查新方法具有录音质量高,专业门槛低,节省人力物力的优势。接着给我们详细展示了目前使用的田野调查工具,例如:斐风田野调查系统、北语录音、田野之声、语保摄录一体等软件。与此同时,龙国贻教授简单介绍了如何挑选合适的田野调查工具,调试信噪比以及如何解决录音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以此来获取高质量保真的录音材料,为后续语音材料的分析提供坚实基础。龙教授特别强调,合理的使用各种田野调查工具,能够减免语言研究前期的繁琐工作,为语言学研究者的后期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紧接着,龙国贻教授提出了民族语语言研究中两个比较棘手的问题。一是认为民族语言研究中词汇记录相对容易,语素切分难度大。以往的民族语言研究,不管是历史比较、还是历史层次上的研究,语素切分都是首要工作。但主要是依据研究者的经验判断,并没有作为一个基本的工作流程确定下来。这对于经验不足的研究新手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不过龙教授指出,目前潘悟云教授研发的语素切分软件能可以单凭借语素切分软件,就能切分出绝大部分语素,尤其是亲属语言材料很多的语言。如此,研究者的专业门槛降低了,甚至是学生们都可以操作。二是语言调查中,声调记录难,连读变调更难。连读变调不整理出来,记音材料无法准确。因为难度大,所以以往的民族语言研究,不怎么强调连读变调规则的整理。

最后,龙教授认为历史比较法是历史语言学最重要的研究方法,通过文献考证,可以追溯原始母语。但对于缺乏文献资料的民族语,用借入之时汉语古文献来替代民族语古文献,弥补历史比较法的不足,需要展开深入的历史层次分析。在确定借用关系,借入年代,借入方言地域之后确定读音,进而确定主借层。

讲座即将结束之时,龙教授特别指出,在借源考证之时千万不能轻信史料,要看总体特征,不能以偏概全,同时不能就近解决借源,要看借用时期周边方言情况。

本场讲座龙国贻教授将自己在语言调查研究方面的经验倾囊相助,在场师生听后受益匪浅。在最后的互动环节,与会师生积极提问,龙国贻教授耐心解答。讲座在热烈欢快的氛围中圆满落下了帷幕。

(撰稿人:涂丹)

2020-06-23 08:18

编辑:鞠鹤

审核人:审核人参数配置未打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