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下午2时,武汉大学图书馆馆长王新才教授受邀于伟德国际官方入口名师名家学术论坛活动,通过腾讯会议平台为广大师生带来了一场学理深厚、精彩绝伦的线上讲座。本场讲座的主题为“从目录学到数字学术—人文社科研究工具的演进”,由伟德国际官方入口中文系王攸欣教授主持。
本场讲座分为三个部分,一为义理、考据、辞章,二为目录学、三为数字人文,讲座贯穿了纵向的时间跨越同时也联结了横向的空间建构,从古到今,从中到西,为我们徐徐阐述了一门蕴含深刻思考和严谨治学态度的学问。
首先,王新才教授首先从以曾国藩和唐鉴的治学开启义理、考据、辞章的第一部分。表明了能够做好研究的基础是从书目的研究开始,王新才教授引用了唐镜海先生对于检身之要、读书之法的言论,“为学只有三门、曰义理、曰考核、曰辞章。”并且表示,这一说法是通过桐城派发扬光大的一种方法。王新才教授接着在如何读书上谈到了在桐城派想法之上他对于此的理解,王新才教授更多的是从一个与读书相关联的角度来谈,“从一个一个相关联的角度,我们要写好文章,一个人要写好文章,关键是什么?关键在于你有没有一个考核的基础,或者考据,那么你要写好文章的话,关键就在于你能不能前面有一个考据,这样首先是一个资料的积累,还有是一个方法的使用。你有了这样一个做学问的积累和一个方法的使用之后,才能够写好文章。 但是这样一个方法的使用,学问的积累,也就是说在这个过程当中最关键的还是义理。”紧接着王新才教授又谈及到了义理,从孔子的《论语》开始讲到了儒家的核心,并且与我们当下的时代改革所联系,并且谈到儒家的核心是“一个做人的思想”,而做人最根本的就是忠恕。而后,从程朱理学提到了张之洞先生的《书目答问》,谈到在《书目答问》之中关于如何读好书的学问有三个关键点,为“语行、语学、语文”,王新才教授表示,“一个是关于行的,一个是关于学的,一个是关于文的。这三个方面实际上是这一个指导人一辈子如何读书的一个核心的指导”,三个关键词可以与“义理、考核、辞章”相对应。之后谈到清代学者颜元,王新才教授进一步的说明对于张之洞先生三个关键点的理解,认为学者应该更多要去考据,去积累从而在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当中有所体会,最终才可以写好文章。并且列举了梁启超、叶德辉、罗继祖、张舜徽、程千帆和徐特立在求学过程当中,书目对于其研学过程的重要性。
而后王新才教授进入到了第二部分目录之学的讲解。王新才教授提出了两个关键词,即“辩证学术,考镜源流”,展示了古代文献当中以类例、小序、叙录的结构,分别作出了阐述。并且引用了谈到当今中国古代目录之学与当今有所不同之处,当今的目录之学更多是从检索的角度进行。并且以文献原文为引据,展示古代文献的书写体量以及藏书书目。王新才教授以六经当中《诗》算为历史文献的理由说明了“六经皆史”的观点。王新才教授以郑樵的《通志·校雠略》、章学诚《校雠通义》、以及王国垣的《目录学研究》作为文献引据,进行了引经据典的生动讲解。
最后,对于数字学术,王新才教授认为,数字人文已经不仅仅只是人文,更多的是关系到了学术。展示了从中到西的多个数据库,对比了英文文献和中文文献,将当今高校的图书馆管理与数据库联系,以丰富的数据和图标还有多个数据库的呈现,王新才教授举出了多个例子,解释了不同的学问研究方式,呈现出其错综复杂的相关关系、因果关系。王新才教授综合的说,数字人文甚至学术的最根本在于首先是对基本文献资料的一个数字化,数字化之后形成一个数据库。对于原数据如果不进行标引之类的基础工作话,在文献的检索过程当中会带来很大的阻碍。因此只有在这个基础之上,通过进一步的数字化后,构建成一个对原数据上的基础工作,以供研究者进行检索、统计分析以及可视化。
在讲座最后的互动答疑环节,与会师生积极踊跃发言,提出疑问,王新才教授也给予了耐心且全面的解答,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探讨氛围。讲座在热烈欢快的氛围当中圆满落幕。
陈昕妍(伟德国际官方入口文新院中文系18级本科生)
2020-06-19 15:52
编辑:鞠鹤
审核人:审核人参数配置未打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