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16日15:00,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青年长江学者、《国际新闻界》杂志主编刘海龙教授应邀为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师生带来了《作为知识的传播:传播的知识之维》讲座。本场讲座通过线上会议进行,由传媒系王晓生教授主持,得到了广大师生的积极响应。
王晓生老师首先向刘海龙教授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向在场师生介绍了刘海龙教授在我国新闻传播学领域的突出成就和卓越贡献,正式拉开了此次讲座的序幕。本次讲座刘海龙教授主要从三个方面逐次展开,层层递进,引人入胜。在讲座正式开始之前,刘海龙教授从知识社会学和传播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大众传媒与技术之争这两个方面进行引入。他具体讲到现阶段传播理论建构的困境,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强调断裂的理论研究主要指以媒介为中心的理论建构,需要长时间的持续研究;其二强调连续的理论研究则主要针对“大众传媒”概念进行研究,这是一种中、短时段的研究。总结来看,当前传播理论建构面临的困境主要表现在当下媒介技术的迅速更迭导致其连续性难以维持。
经过研究背景的引入,本次讲座来到了第一个主要问题,即重建传播连续性的三个维度。刘教授进行了详细的讲述,这三个维度分别表现在连接、权力、知识三个方面。在连接维度,刘海龙教授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新传媒研究”,它是指并不局限于信息、符号、意义之外,非人作为行动者的连接。权力的维度主要针对传播中的公平及压迫问题,在批判理论的视野中,权力始终是核心问题。最后的知识维度是指知识具有意义的社会性,是社会行动的依据,相比之下信息却不具备这样的功能。
此后,刘海龙教授为我们详细梳理了目前传播研究中的相关知识概念。首先是第一个传统,包括哲学、(知识)社会学、人类学、管理学等各类学科中知识的定义;知沟、创新扩散、政治传播及健康传播中的知识概念;传播经验研究中的知识传统。其次是第二个传统,刘海龙教授着重提出伊尼斯是将知识置于传播研究核心位置的先驱,他的理论体现在从媒介改变知识的分配形式发展到权力对于时间和空间的管理,最后走向权力稳定。此外,刘海龙教授还列举了几个关于知识的知识理论,如:柏拉图对于意见和真知的区分、帕克提出作为知识的新闻、默顿主张的知识社会学与大众传播的分离等。
接下来,讲座进入到高潮阶段,刘教授为我们提出了有关知识的几个问题并且分别从传播研究和知识社会学两个维度进行了分析讲解。从知识的来源问题到知识的扩散问题再到知识的后果问题,刘教授层层深入,带领我们多维度了解了知识理论传播的发展研究意义。这其中刘教授提出了一个重要理念,他认为新范式的迭代反映了社会心理对知识传播的重要影响。而这一点也引发了在场师生的深刻思考,在会议的互动环节与刘海龙教授进行了积极的互动探讨。在此基础上,刘海龙教授提出了本次讲座的核心内容,即知识社会学的转向与传播研究。刘教授认为,关于知识社会学的研究转向表现在从知识的来源到现实的社会构建,从意识形态和专业知识转向日常知识,知识社会学和传播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不断靠拢的。由此,刘海龙教授提出作为知识的传播主要体现在建构意义与想象的知识、历史的知识、具有特定来源的知识、体现权力争夺的知识以及媒介化的知识。他进一步讲道,从信息到知识的发展是为了解决传播理论内部困境;作为知识的传播能够重建传播研究与人文学科的联系;作为传播的知识则可以重塑现代技术空间。
讲座的最后刘海龙教授以作为知识的短视频为应用案例,分别从5个富有新意和研究价值的角度为在场师生留下思考和研究的空间。刘海龙教授富有深意的讲座为众多师生带来了启发与思考,在互动环节,大家与刘教授进行了热烈的谈论。最后,王晓生老师再次总结了本次讲座的精彩之处和价值所在,伴随着在场师生对刘海龙教授由衷地感谢,本次讲座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伟德国际官方入口文新院数字出版2017级本科生 王萌
2020-06-17 10:04
编辑:鞠鹤
审核人:审核人参数配置未打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