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6日下午,上海政法学院戴元光教授应邀作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为与会师生们带来了《智能社会的媒体变局——问题与讨论》与《量化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两场讲座。讲座由伟德国际官方入口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白寅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戴老师不无痛心疾首地指出当今时代读书人普遍存在的困惑,即知识分子与知识的疏离。随后的讲座中,戴老师以知识分子独有的热忱和良知,从文化研究的视角出发为在场师生们解读了当今时代的传播学研究转向。
在第一场讲座《智能时代的媒体变局》中,戴老师从传统媒体、新媒体和当下的新闻传播三个方面进行解读。首先,戴老师简要地回顾了从两千年前儒家思想开始的中国新闻传播史。到了近现代,从1815年中国第一份报纸的诞生到二十世纪下半叶,尽管经历风风雨雨,但中国媒体发展迅速,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进展。但2000年后,包括报刊和广播电视在内的中国传统媒体逐渐开始全面萎缩,再也不复昔日盛况,究其原因,戴老师认为主要由于世界格局变化影响。其次是新媒体,戴老师将智能时代的新媒体变局总结为三点。一是传媒生态生态的变化,集中表现为对传播霸权的冲击和对用户的异化作用。戴老师随后解释道,自1993年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实施以来,世界在2000年左右迈入了互联网社会。中国互联网经过十几年的野蛮生长,如今已使得互联网产品和理念深入人心,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可在网络上发声,这一现象极大地冲击了传统传媒秩序。但互联网的普及并未造成快乐的普及,戴老师援引法兰克福学派的观点,指出当今社会的人们存在严重的文化异化问题,传媒产业也有成为文化工业的迹象,这值得每个人警醒。二是智能时代的伦理问题。戴老师主要讨论了人与机器如何和谐相处的问题。三是智能社会的困惑。针对当下“知识分子与知识的疏离”的怪现象,戴老师呼吁学者们重归学术,让社会对学术多一份敬畏之心。最后是当下的新闻传播往何处去的问题。戴老师毫不讳言地指出,当下高校新闻传播课程培养体系需做出顺应时代潮流的改变,研究生教育应更多地回顾原著和专著。同时传播学研究应避免“空”的现象,学者们应具备“十年磨一剑”的毅力和甘坐冷板凳的准备。戴老师还探讨了传媒商业化的现象,认为这是传媒业市场化的必经阶段,但这也造成了越来越多的受众慢慢沦为数字劳工,若想避免,就格外需要受众与信息媒介保持必要的警醒与疏离。
在第二场讲座《量化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中,戴老师首先界定了什么是量化研究、什么时候用量化研究的问题,结合自身多年来的研究经历,戴老师提出量化研究主要应用于两方面的研究:即时性截面数据研究和长期观察积累而成的数据研究。同时针对量化研究中的几大关键点,如问卷设计,戴老师认为一份合格的研究问卷应至少包括选题、背景部分、社会交流层面、认知层面和行动层面的问题,同时要注意提问方式和问题的中性客观,否则会损害问卷调查的科学性;再如抽样设计,戴老师认为应该选择科学的抽样方法,最好是概率抽样,并辅以精巧的数学模型佐证,这样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讲座的最后,戴老师与同学们进行了互动交流。同学们踊跃发言,向戴老师提问,戴老师耐心地一一加以解答,赢得了在场师生的热烈掌声。
(撰写人:胡沛晨)
2020-01-09 10:47
编辑:王颖娇
审核人:审核人参数配置未打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