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彭林教授应邀来我院讲学

2019年12月5日,由伟德国际官方入口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本科生院以及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联合举办的“人文中南”名家讲坛、卓越拔尖讲坛、“百家讲坛进中南”系列讲座第五讲顺利举行。清华大学彭林教授为大家讲述《中国传统礼仪文明》。

晚上7时始,讲座在伟德国际官方入口新校区中南讲堂举行,现场座无虚席;我院教授杨雨老师首先致欢迎词并介绍了彭林教授。讲座开始后,彭林教授从四个方面对报告主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与解读:中国文化的核心是礼、礼的内核与范围、礼的人文精神、书信中的礼仪。

首先,彭林教授引用了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的观点,强调中华文明跨越了人类历史史前、古代文明、轴心时代和科技时代四个阶段,源远流长;并且在自然世界与宗教世界之外,第一个发现了人的世界,睁开作为人的眼睛,开始用理性的眼光观察世界,并反省人类自身的人性和处境。

彭林教授认为,中国文化的核心是“礼”,正如钱穆先生在《中国知识分子》中所发表的观点:“梁任公以中国重礼治与西方重法治相对,此可谓深得文化分别之大旨所在。”彭老师讲到,人类的进化分为体质进化与心灵进化两个阶段,而“礼”正是使人类走出“半人”时代,迈向“全人”时代,完成心灵进化最关键的环节。彭林教授还对“天文”与“人文”概念进行了区分,《周易·贲·彖》中这样解释:“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作为完整的人,应当有“人文之光”,进而做到“观国之光”,使国家大治而具有盛德光辉。

接下来,彭林教授讲述了“礼”的内核与范围。《礼记·乐记》有言:“礼也者,理也。”意即按照道德理性的要求创造出来的规矩——大到国家典章制度,小到人际交往都是“礼”,而“礼”是“不可易”的、永恒的。彭林教授将“礼”的范畴划分为四个层面:政治层面,如对国家典章制度进行规定的《周礼》;理论层面,如《礼运》《祭义》《乐记》《学记》等;社会层面,如《乡饮酒礼》《乡射礼》《士相见礼》《曲礼》,学规、乡约、族规、家训等也属于社会层面的“礼”;人生层面,如冠礼、婚礼、丧礼、祭礼。彭林教授援引史书典籍,为大家作出了详细具体的解读与阐释。

第三部分,关于“礼”的人文精神,其中包括自尊,即始终保有人的尊严;自修,即礼乐兼修,文质彬彬;自律,即慎独,能够达到“暗室亏心,神目如电”的境界;自强,做到“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担当,具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彭林教授着重强调了“礼”的核心是尊重,《孝经》云:“礼者,敬而已矣。”我们既要做到自尊,做到容、仪、德、行一体;还要做到尊重他人,与人为善,尊重他人的利益和感受,把内心的敬意表达给对方。彭教授还总结了礼仪的四大要素——敬,“礼者,敬而已矣。”静,即肃静、自肃,“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净,即蠲洁,身心俱净。雅,即谈吐文雅,举止高雅。

彭林教授说:“书信,是被时间、空间阻隔的双方,交流思想,沟通信息的工具。尽管彼此不能见面,该有的礼数,不但一样也不能少,而且由于是使用书面语言,对于礼的要求更为讲究,务求典雅、得体。”因此,彭教授展示了一些信件照片,悉心教导,请与会同学们思考书信的格式、语言、体制怎样才正确得当;大家积极参与,在良好的互动中学习到了诸多关于信件、公文写作的实用知识。

本场讲座设置了会后提问环节,到会嘉宾、学生踊跃提问、积极发言,提出了许多见解独到而又引人深思的问题,彭林教授耐心地为同学们答疑解惑;讲座在热烈欢快的氛围中圆满落幕。

(撰稿人:王雨墨)

2019-12-06 09:08

编辑:王颖娇

审核人:审核人参数配置未打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