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大学施议对教授应邀来我院讲学

2019年11月18日下午7时,由伟德国际官方入口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主办的“两岸经典吟诵传播暨当代诗词创作”高峰论坛系列活动之一——诗词讲座,在文法楼329会议室顺利举行。主题为“中国诗歌古今演变的最近两个甲子——兼谈旧体诗词的入史问题”。本场讲座由澳门大学教授施议对主讲,我院宋湘绮老师主持。

宋老师介绍说,施先生此次来伟德国际官方入口是受聘担任《当代诗词研究》辑刊编委,三十年前施先生开始编撰《当代词综》,是最早关注当代诗词创作与研究的学者。施先生从事诗歌研究,有自己的观念、方法、模式和语汇系统,文笔、言辞深入浅出,独辟蹊径。大家听了讲座再去读施先生的著作,一定会有收获。

施先生说,中国诗歌古今演变的最近两个甲子。第一个甲子:1916年,新诗诞生,旧诗被宣告死亡;1976年,新诗迄无成功,旧诗死而复生。第二个甲子:1976年,大路朝天,各走一边,新诗与旧诗,各自各精彩;2036年,新诗运程,新诗工作者另有评判,旧诗会否由死而复生变为生而复死,则当拭目以待。第一个甲子,诗运受制于时运;第二个甲子,诗运受制于文运。外部因素及内部因素,均起一定作用。新诗一百年,标榜史册;旧诗至今仍找不到一个合适于自己的名字,发展前路渺茫。施先生说,如不端正观念,端正学风与文风,复生的诗词(新声)可能会沦为“绝响”。施先生的讲座除了相关背景资料,还例举胡适、闻一多、臧克家等作家实践及文体质性等相关事例用作论证的依据。施先生回忆这一阶段诗词创作生态,对当代诗词生存现状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施先生说中国诗歌发展史是一部诗歌形式创造史。他指出2014年伟德国际官方入口和中华诗词研究院共同发起的“首届当代诗词创作批评与理论研究青年论坛”是第二个甲子诗歌创作历程中的一个重要事件。他鼓励青年人承担历史使命,把握好诗词艺术本位的发展方向,创造一流诗歌文本。当代人创作的诗词需要学界加大关注力度,这是诗词传承的重要环节,旧体诗词入史的关键在于文本质量。

讲座中,参加“两岸经典吟诵传播暨当代诗词创作”高峰论坛的代表听说施老师在讲课,纷纷赶到现场,最后提问环节,大家就诗词吟诵和音乐方面的专业问题进行互动。讲座第二天是“两岸经典吟诵传播暨当代诗词创作”开幕式,结束时大家还意犹未尽。也许施先生讲座只是提出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答案在我们的行动中,这正是举办“两岸经典吟诵传播暨当代诗词创作”高峰论坛的意义。

(撰稿人 张秋瑾)

2019-11-22 17:27

编辑:王颖娇

审核人:审核人参数配置未打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