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古籍所黄仁生教授应邀来我院讲学

2019年11月18日晚7时,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黄仁生教授作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30会议室,为在场师生带来一场精彩的学术讲座,主题是《“词变而为曲”的进程与意义》。本场讲座由伟德国际官方入口中文系刘学老师主持。

讲座伊始,黄仁生老师就提出了自己的核心观点:词不仅是宋代文学的代表,还对中国戏剧在宋金时期的形成和元曲(含散曲与杂剧)成为“一代之文学”的光辉代表产生过重要的催化作用。

黄老师指出,关于中国戏剧形成的时间,学界说法不一。从目前掌握的史料来看,“宋代说”更为可靠。他认为,标志中国戏剧形成的样式是宋代的杂剧与南戏,从发展轨迹来看,显然杂剧形成在先,南戏受杂剧影响而形成于后。他重点援引了《张协状元》的唱词,阐明词体在宋代走向兴盛之后,酝酿了很久的歌舞戏才终于找到了适合曲词写作与演唱的方式。同时,说白、音乐和舞蹈配合,使戏曲具有一定的长度和艺术容量,为观众所喜闻乐见,意味着中国戏剧的形成。

接下来,黄老师详细介绍了“词变而为曲”的背景与进程。基于准确详实的文史材料,他解释了杂剧在宋真宗时开始形成的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大约在太宗时期,宫廷乐团就已形成一定规模,宫中已有专业的杂剧表演者;另一方面,宋真宗甚至亲自撰写杂剧词,即运用像词一样的长短句式来为杂剧撰写唱词。此外,宋代宫廷教坊与词人之间的互动也促使杂剧采用词体形式来歌唱。

最后,在介绍了散曲的基本形式以及曲与词在体式、音韵、风格上的区别后,黄老师总结了“词变而为曲”的文学史意义。通过文本分析,黄老师指出,在大量运用想象和虚构之后,词在心理描写与细节描写方面进一步深入,将抒情与叙事密切结合,催生了叙事功能更为强大的散曲。不仅如此,词对于戏曲在金末元初走向成熟也起到了重要的催化作用。他从三个角度分析了“词变而为曲”的积极意义,即:从词中的注重描写人物刹那间的心理活动转化为在剧中揭示人物长时间的心理路程;从词中的侧重于某个特定的角度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转化为剧中从人物的相互关系甚至于相互冲突中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从词中将叙事与抒情结合起来运用于某个局部的深细描写以创造意境转化为在剧中通过人物的连续性活动(内心活动和外部动作)来推动情节的发展以塑造人物形象。由此,黄老师特别强调,词以虚构的方式展开叙事与抒情,推动杂剧走向成熟,它对虚构的叙事性作品的推动作用远远超过了散文。

会后,刘学老师表示,黄老师既具有宏大的视野、开阔的眼界,又能立足于详实的文本分析,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独到的学术眼光值得学习。

在提问环节,面对同学们的踊跃发言,黄老师一一耐心解答。整场讲座中,黄老师深入浅出、风趣幽默的讲说风格,赢得了在座同学的阵阵掌声。

(撰稿人:邹诗雨)

2019-11-20 15:40

编辑:王颖娇

审核人:审核人参数配置未打开

分享